当前位置:主页 > 财经频道 > 正文
于红刚教授: “内镜精灵”解决诊疗盲区痛点 —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直播现场—
来源:榕城网作者:洞察网2021-06-22 14:09:57

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已经圆满落幕,本届论坛邀请国内外消化疾病领域学术大咖380余位,共设25个分会场,408个学术任务,很多行业专家都带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理论。在分享交流过程中,内镜领域的一系列新型技术成果,备受各领域专家的关注。其中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红刚教授就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在“内镜精灵”研究方面的进展,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誉。

消化道肿瘤成为“健康杀手”,早期发现依赖内镜检查

作为我国消化病领域的专家,于红刚教授之所以在内镜精灵研究上持续耕耘,就是看到了消化道肿瘤疾病对我国老百姓带来的危害。据数据统计,仅仅是2015年,我国食管癌、胃癌、结肠癌患病人数就近150万,死亡人数更是超100万。临床统计表明,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: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生存率超90%,而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低于25%。

从诊疗角度来说,目前全球范围都以内镜检查作为检出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手段。不过,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。一方面,内镜检查质量不过关,设备性能不够好,往往导致患者漏诊。另一方面,由于内镜医师检查水平参差不齐、高水平内镜医师稀缺等原因,中国部分地区和世界部分地区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仍偏低。于红刚教授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,有20%-40%的胃早癌患者被漏诊,而结肠腺瘤被漏诊的概率也高达22%。

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于红刚教授自2017年开始就和合作团队一起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,降低胃镜操作过程中的盲区率。其中,他的团队研究的重点项目就是“内镜精灵”。这是国内首个集内镜质控与病灶诊断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,可以对病人进行实时动态检测,也非常贴近临床特点。

据于红刚教授介绍,“内镜精灵”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感知哈希算法相结合,在结肠镜检查时进行实时监控,这是集盲区监测、病灶识别、图像采集与教学培训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内镜辅助系统。

精准高效不漏盲点,“内镜精灵”填补行业空白

要让“内镜精灵”在诊断病情方面做到精准高效,就必须掌握人体消化道的详细情况。据于红刚教授介绍,研发团队和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合作,绘制出了人体消化道的“地形图”,并依照消化内镜检查的诊疗规范,标识出必查的“坐标点”。有了这一前提,“内镜精灵”很快就展现出了优势。

在临床使用中,于红刚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曾使用107个真实的胃镜检查视频测试“内镜精灵”系统,结果表明该系统监测胃镜检查盲区的平均准确度为90%,平均灵敏度为88%,平均特异性为95%。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813例前瞻性患者中,“内镜精灵”检测病灶的灵敏度达到了92.4%。更为重要的是,和常规检测手段相比,“内镜精灵”只需要取更少的活检,就能检出更多的病变。

去年12月,全球首次早期胃癌人机大赛在武汉拉开帷幕。作为内镜诊疗领域的权威赛事,全国17省44家不同等级的内镜医生团队参加本届赛事。据悉,这些参赛者平均年资为7年,平均胃镜操作量为13000例,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的最高水准。最终的赛果,让“内镜精灵”成为全场最闪耀的明星。在白光、染色放大下诊断胃高风险病灶方面,“内镜精灵”的灵敏度均为第一;在胃癌深度、分化程度的判断上,“内镜精灵”的表现也和众多资深内镜医师旗鼓相当,综合表现排名第三。

随着“内镜精灵”不断完善和优化,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借助它提升内镜诊疗水平。据于红刚教授介绍,目前“内镜精灵”已经装机试点150家医院,遍布全国多个省市。截止去年4月,各级医疗机构借助“内镜精灵”已经累积发现早期胃癌416例,累积胃癌级别上皮内瘤变449例,肠腺瘤1815例。在节省大量医疗资源的同时,“内镜精灵”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,让一个又一个家庭重获新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以“内镜精灵”为代表的中国AI消化内镜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,并且已经扬帆出海,受到全世界的关注。近年来,于红刚教授多次受国际顶级大会邀请发表演讲并分享相关技术产品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多次举办国际性人工智能消化内镜大会,和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,展现中国技术与中国智慧。于红刚教授也表示,随着“内镜精灵”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,他也希望有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被用于临床一线,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助推医疗事业的发展。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

[责任编辑:linlin]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评论排行
热门话题
最近更新